- UID
- 2050
- 积分
- 772
- 金币
- 155
- 帖子
- 32
- 主题
- 5
- 精华
- 2
- 分享
- 0
- 好友
- 4
- 记录
- 0
- 相册
- 0
- 日志
- 0
- 听众
- 0
- 收听
- 0
- 注册时间
- 2014-3-8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4-19
- 阅读权限
- 20
- 买家信用

- 卖家信用

高级会员
- 积分
- 772
- 精华
- 2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近期喜欢上了“胶片",进了台禄来35旁轴,设计非常独特。
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及演变。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35mm相机各项性能的快速提高,以及胶片颗粒得到极大的改善,使得35mm相机替代又大又笨的双反相机的呼声日渐高涨。日本的奥林巴斯公司从1960年开始发行Olympus PEN系列半格机产品,迅速占领了微型机市场。到1964年已累计销售PEN系列相机580万台。此时的禄徕公司关注到这种发展趋势,于同年推出了使用16mm胶卷的Rollei 16s相机,为日后所生产的Rollei 35相机奠定了所需的技术基础。1966年禄徕公司适时推出了Rollei 35型相机,率先在高档微型机上使用了24×36mm规格的底片,以此在整个世纪中定立了高档微型机的标准。该机体积小巧(97×32×60mm)、重量轻(370g)、设计独特。这部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小的35mm相机的诞生,开始了Rollei袖珍相机的崭新历程,同时也开创了实用相机微型化的先河。
Rollei 35相机是由世界著名工艺师兼天才设计者海因茨·瓦茨科亲手设计出来的精品。该机机身的前面板上别出心裁的设置了光圈调节盘和快门时间调节盘,机顶设有追针式曝光表,测光系统采用了高森的技术和元件,可以帮助获得准确的曝光。Rollei 35相机的快门时间为B门、1/2—1/500秒;采用40mm f/3.5镜头,光圈:f/3.5—f/22,大部分为卡尔·蔡斯(Carl Zeiss)的传统4片3组天塞(Tessar)结构镜头、少量施耐德(Schneider)镜头和一部分Rollei标记镜头。标有Rollei标记的镜头,既有德国产的,也有新加坡产的,仍然采用天塞结构。该机目测调焦,最近调焦距离0.9m(调焦环上的刻度在制式上有差别)。Rollei 35相机,小巧精致,在手中把玩给人一种典雅、华丽的贵族气,即使不是摄影专业人士,观看此机也无不被它至今依然新奇的造型和精美的制造工艺所征服。
Rollei 35系列产品中,第一款被命名为“Rollei 35”。因产地及选用镜头的差异,陆续生产了四种变型(见下表)。
第一种变型机的产地在德国,采用Carl Zeiss天塞结构镜头,序列编号是3000201-3311000,在德国生产了5年,共计生产了310800台。
从1971年开始禄徕公司建立了新加坡工厂,专门生产35mm相机。最初的款式是由蔡斯公司提供镜头及快门,禄徕提供其它部件生产的组装品,这也成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的第二种变型款式。
第三种变型款式非常有趣,禄徕公司于1972年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采用 Schneider(施耐德)4片3组Xenar结构的机型,据推测可能是Zeiss的供应不足所致。
第四种变型款式大约是1972年底或1973年初,可能是为了应付Zeiss供应不足的问题,新加坡工厂获得了卡尔·蔡斯公司的授权,自己生产了用于Rollei 35的镜头和快门。从此Rollei相机有了自己标记的镜头。
在此阶段新加坡连同Zeiss镜头组装品、Schneider镜头组装品、Rollei标记的成品共生产了188000台。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清晰地了解了Rollei 35相机四种型号的来源及分类。
随着Rollei 35获得的空前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相机工业的发展,日本几乎立刻成为了35mm机械相机生产的忠实追随者。由于日本的制造成本低廉,管理技术较先进,其廉价仿制品无论品种还是价格,都极具竞争力。最先发售的仿制品是日本的培脱利-35相机,片幅是135半格机。此机一经面世,迅速挤占了Rollei 35的市场。此刻的禄徕公司已经感受到来自培脱利-35相机的巨大挑战。于是,在1969年适时推出了Rollei 35的普及版“Rollei B35”作为对日本仿制品的有力反击。
普及版相机大多是在原型机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Rollei B35也不例外。首先Rollei B35简化了测光系统,将原型机上的硫化镉(CdS)测光系统简化为硒(Se)测光系统。第二,将Rollei 35最具特色的两只“大眼睛”(光圈盘,快门时间盘)去掉了,将快门时间盘改设在镜头根部,光圈盘设在镜头前部的调焦环稍后部,使得快门时间盘、光圈盘又重回经典设计的位置。镜头依然使用Carl Zeiss的镜头,但结构简化为三枚玉Triotar结构(3片3组),最大光圈依然是f/3.5。快门时间则去掉了1/30秒以下的挡位,保留了B门,1/30秒以上挡位与Rollei 35相同。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仿,只是高度降低了2mm(97×32×58),重量减轻了100克,仅为270克。与Rollei 35相比取景窗由右侧移到了左侧偏中部位。将Rollei 35的硫化镉测光窗去掉,改由在取景窗旁的硒光电测光板代替。同时改换了镜头定位锁定钮的位置。早期型号是德国制造的,采用Carl Zei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机身分黑白两色。1969-1975在德国共制造了10万台,序列编号:4400000-4499999。
从1971-1978年,禄徕公司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Rollei B35,初期亦是采用Carl Zei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机身分黑白两色。从1975年开始外壳改为铝合金制造,全部为黑色,使用Rollei标记的镜头。序列编号:4600000-4699999,在新加坡共生产了10万台。
在Rollei B35发行之后,禄徕公司为了抵御日本廉价袖珍相机对其固有市场的冲击,紧跟Rollei B35之后发行了Rollei C35进一步加强其市场占有率。
Rollei C35是Rollei 35系列产品中,功能最简单的普及型号。无论是发售当初还是现在的二手价格,均为Rollei 35系列产品中最便宜的型号。尽管如此,Rollei C35仍有“最著名的Rollei 35”之称。(原作者这一结论有待商榷:Rollei C35在eBeay上并不多见,价格相对其他普及机型也比较高)
Rollei C35的内部结构及外部造型同Rollei B35几乎一模一样,依然采用Carl Zeiss 40mm f/3.5 Triotar结构镜头,快门时间也是B门、1/30-1/500秒。由于去掉了测光系统,使得此款机型故障率极低。在发行了3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必担心其测光元件老化等问题发生。
|
-
-
|